1. 首页 > 短句&文案

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有哪些

李益说:不知何处吹芦管,一夜征人尽望乡。句子网

李白说: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
王维说: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

岑参《逢入京使》:故园东望路漫漫,双袖龙钟泪不干。

高适《除夜作》: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。

柳宗元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》:若为化得身千亿,散上峰头望故乡。

白居易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: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

戴叔伦《题稚川山水》:行人无限秋风思,隔水青山似故乡。

刘长卿《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》:古台摇落后,秋日望乡心。

卢照邻《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》:他乡共酌金花酒,万里同悲鸿雁天。

……

古往今来,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,写下一首首思乡念亲的名篇佳作。

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!当我们从家乡走向远方时,思乡的种子就在这一刻种下。

席慕蓉说,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怅惘;

三毛说,乡愁是梦中的橄榄树;

余光中说,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,是一湾浅浅的海峡。

莫言说,乡愁是家乡的红高粱,风吹的时候不停摇晃;

王鼎钧说,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,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……

01

《秋思》

唐·张籍

洛阳城里见秋风,欲作家书意万重。

复恐匆匆说不尽,行人临发又开封。

赏析:

《秋思》是一首乡愁诗,诗人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,表达乡愁之深。这首诗寓情于事,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段——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,全诗一气贯成,明白如话,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了游子的心态,非常真切细腻的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。

02

《静夜思》

唐·李白
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这两句诗,以其简洁而深邃的意境,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弦,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。这句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《静夜思》。

一个“举”字,仿佛是诗人不经意间的一个抬头,却恰好与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相遇,动作轻盈而自然,不经意间却带着内心深处对故乡和亲人的无限向往。月亮,圆时象征着团圆与完满,缺时勾起文人墨客无尽的思绪和遐想。


紧接着,一个简单的“低头”动作,却包含了诗人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转换。从仰望明月的辽阔视野,到低头沉思的私密空间,诗人的思绪瞬间回到了那个遥远而温暖的故乡。都在月光的映照下,家乡那熟悉的街巷、亲人的笑脸、响动的铃铛、常吃的街头小摊、爱不释手的玩具……

这一切,变得格外清晰,也格外令人怀念。

这两句诗不仅仅是李白个人的情感抒发,更是代表了千百年来所有背井离乡之人的共同情感的写照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无论人们身处何方,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,都是人性中最柔软、最真挚的部分。

在异国他乡的夜晚,当一轮明月升起,总会有人情不自禁地仰望,心中涌起对家的无限思念;在忙碌奔波的日子里,偶尔停下脚步,回望过去,那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便如潮水般涌来,让人无法抗拒。

03

《一剪梅-怀旧》

宋-汪元量

十年愁眼泪巴巴。今日思家,明日思家。
一团燕月明窗纱。楼上胡笳,塞上胡笳。

玉人劝我酌流霞。急捻琵琶,缓捻琵琶。
一从别后各天涯。欲寄梅花,莫寄梅花。

十年愁眼不开眼泪巴巴,今天思念家乡,明天思念家乡。一团明晃晃的燕月照在窗纱上,塞上又传来阵阵胡笳声。

玉人劝我斟酌美酒,手指快速搓转弹琵琶,慢搓转弹琵琶。此地一别后各奔天涯,想寄上一枝梅花,又不知梅花寄往何处。

词人将悠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泪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块,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、动人心魂的复合意象。

赏 析:
 此词创作于1285年(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),汪元量以善琴事谢太后、王昭仪。宋亡,随三宫留燕。与幼主及谢太后等被迁往来于上都和大都之间达十余年。此词称“十年”,又有“燕月”,词人与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。词人被北迁燕地时在1276年(元世祖至元十三年),至此正好十年。

  全词表现的是作者的家国之思。以“十年”开头,突出地显示出时间的悠长。词人将这悠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泪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块,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、动人心魂的复合意象。

04

《天净沙·秋思》

元·马致远

枯藤老树昏鸦,

小桥流水人家,

古道西风瘦马。

夕阳西下,

断肠人在天涯。

译文:

天色黄昏,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,发出凄厉的哀鸣。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,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,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。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,从西边落下。凄寒的夜色里,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。

元代著名戏剧家马致远《天净沙秋思》这首曲子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、孤独、疲惫、感伤、无奈的情态。中国古代文化人的伤秋情绪,可能与他们怀才不遇的坎坷人生有关。作为读书人,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有较强的忧患意识,他们期望建功立业,希望担负社会责任,渴望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,但他们的愿望又无法实现。这样,秋天与人生、历史的同一,使古代文人的命运与自然、历史、社会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种思维定势。古代知识分子的伤秋情结是先民集体无意识的结果,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,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,对中国后世文人生命意识的影响非常深刻。

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大都有伤秋情结,凄凉冷清的秋天是他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,但凡簌簌凉风,盈盈露水,凋零花瓣,都会勾起他们无限的诗情画意。

05

《苏幕遮·怀旧》

北宋·范仲淹

碧云天,黄叶地, 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。 山映斜阳天接水, 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。

黯乡魂,追旅思, 夜夜除非,好梦留人睡。 明月楼高休独倚, 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。

云天蓝碧,黄叶落满地,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,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。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。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,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。

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,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,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。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。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,化为相思的眼泪。

“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。”

默默思念故乡,黯然神伤,缠绵的羁旅愁思,难以排遣,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让人入睡。

不要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,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,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。

读来,壮丽中带有柔情,低回婉转,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。

06

《除夜作》

[唐朝]高适

旅馆寒灯独不眠,客心何事转凄然。

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。

【译文】

住在客栈里,独对残灯,睡不着觉。不知什么缘故,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。在这除夕之夜,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,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,新添不少白发啊。佳节思亲是常情,历来如此。

【赏析】

诗人客居他乡,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,但诗人撇开自己,从对方入手,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。

《除夜作》是唐代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。

此诗写除夕之夜,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,深思苦调,委曲婉转,感人肺腑。诗精练含蓄,故前人谓此诗:“添著一语不得。’’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。 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。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长大,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——他们对此事都比较计较,当然有兴高采烈与感慨系之之不同。高适这首诗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写,“年味”很足,传诵极广。

07

《商山早行》

[唐]温庭筠

晨起动征铎,客行悲故乡。

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。

槲叶落山路,枳花明驿墙。

因思杜陵梦,凫雁满回塘。

公元859年,温庭筠已经四十八岁了,因为恃才傲物,嘴巴经常得罪权贵,曾无意开过令狐绹的玩笑,所以即便他非常有才华,也得不到重用。这一年,他被贬为随县尉,途径商山,留宿一夜。

唐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声名和地位,不仅是依靠李白杜甫王维几位名家所成就,唐诗的璀璨,是唐朝数百年,无数诗人镂心刻骨,用自己的人生和才华共同汇聚而成的。

感悟:

如题所言,这是一首描写写羁旅之人早上出发所见之景的诗。

追寻理想的路上,多的是披星戴月的奔波。

当诗人清早起床出发,见到深秋的萧瑟之景,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,也更伤感于自己浪迹天涯的生活。

全诗最经典的莫过于这一句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,仅用十个字,诗人便写出了羁旅之人的独特心理体验。

若非早行,又怎能见到覆盖在木板桥上的霜落,若非羁旅之人,又怎会从旅店出发。

就这样孤独地走着走着,诗人的脑海里突然浮现昨夜梦回故乡的情景,梦中的自己是多么的快乐……

08

《除夜宿石头驿》

[唐]戴叔伦

旅馆谁相问,寒灯独可亲。

一年将尽夜,万里未归人。

寥落悲前事,支离笑此身。

愁颜与衰鬓,明日又逢春。

赏析:

长期漂泊,客中寂寞,又值除夕之夜,此情此景,更何以堪。这首诗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当时的际遇,其中有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。

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(治今江西临川)刺史时期。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(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),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(今属江苏)。“旅馆谁相问?寒灯独可亲。”起句突兀,却在情理之中。除夕之夜,万家团聚,自己却还浮沉宦海,奔走旅途,独自在驿馆中借宿。长夜枯坐,举目无亲,又有谁来问寒问暖。人无可亲,眼下只有寒灯一盏,摇曳为伴。“谁相问”,用设问的语气,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。“寒灯”,点出岁暮天寒,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。

戴叔伦(732—789),唐代诗人,字幼公(一作次公),润州金坛(今属江苏常州)人。年轻时师事萧颖士。曾任新城令、东阳令、抚州刺史、容管经略使。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。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,但《女耕田行》、《屯田词》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。论诗主张“诗家之景,如蓝田日暖,良玉生烟,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”。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。

09

自河南经乱,关内阻饥,兄弟离散,各在一处。因望月有感,聊书所怀,寄上浮梁大兄、於潜七兄、乌江十五兄,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。

《望月有感》

〔唐代〕白居易

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各西东。

田园寥落干戈后,骨肉流离道路中。

吊影分为千里雁,辞根散作九秋蓬。

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

唐德宗贞元十五年(799),河南先后两次发生战乱,使得白居易和兄弟姐妹长久不能见面。诗人感于兄弟离散,天各一方的苦楚,写下这首诗。

这首诗通过一个家庭的灾难,反映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。

首联“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各西东。”倾诉战乱带来的苦难:家产在兵荒中荡然一空,兄弟们羁泊他乡,各自分散,你西我东。

颔联“田园寥落干戈后,骨肉流离道路中。”描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:家乡的田园经过战乱后已经荒芜寥落,骨肉同胞流落异乡。

颈联“吊影分为千里雁,辞根散作九秋蓬。”回味兄弟们分离的情形:好比纷飞千里、身单影只的孤雁,无依无靠,又好比辞根飘走的九月飞蓬。

尾联“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”诗人面对着天空的一轮明月,想到兄弟们也应该在异乡同时怅望,勾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。

全诗句句紧扣主题,字字情真意切,抒发了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。

清刘熙载在《艺概》中说:“常语易,奇语难,此诗之初关也。奇语易,常语难,此诗之重关也。香山常得奇,此境良非易到。”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,不事藻绘,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,情韵动人,堪称“用常得奇”的佳作。

10

《乡愁》

席慕蓉

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,

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。

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,

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。

离别后 ,

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,

永不老去 。

赏析:

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。远离故乡的游子、漂泊者、流浪汉,即使在耄耋之年,也希望能叶落归根。

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。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,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。比喻的贴切自然、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。

席慕蓉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诗人,她的诗有很多我都能背诵出来,她的作品大多是以爱情、人生、乡愁为主题,抒情感人,语言美妙,可以说,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,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用她的诗作为互赠题词。

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